通過總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的潛在能力和不足之處,為進一步發(fā)展提供指引。具備概括性和準確性,言簡意賅。以下是一些總結范文的精選,您可以參考一下寫作的技巧和風格。
歷史故事大全100篇300字模板篇一
抗美援朝戰(zhàn)爭初期,由于敵機瘋狂轟炸,晝夜封鎖破壞志愿軍后方供應線,致使志愿軍的口糧和副食供應難以及時得到補充。而且即使有時得到補充,白天也不能生火做飯,敵機發(fā)現(xiàn)哪里有炊煙,馬上就會狂轟濫炸。加之戰(zhàn)事緊張,戰(zhàn)士們常常也來不及做飯。鑒于上述情況,時任東北軍區(qū)后勤部部長兼政治委員的李聚奎想起他在西路軍被敵人打散時千里乞討返回延安途中,曾吃過老百姓給的一種炒面,食用方便,也易保管。根據炒面的上述特點,李聚奎提出用炒面作為志愿軍的干糧。他讓東北軍區(qū)后勤部先加工一批樣品,送往前線試用。隨后,李聚奎將志愿軍試用炒面的結果報告了彭德懷司令員,并將炒面樣品送志愿軍總部。彭德懷和幾位副司令員得知試用結果并看到了炒面樣品后很高興,當即批準組織生產供應部隊。
歷史故事大全100篇300字模板篇二
孟子名軻,是戰(zhàn)國中期鄒(今山東鄒城。一說當時屬魯)人。孟子的先世是魯國公族“三桓”中的孟孫氏,到孟子時代,孟孫氏已經衰落下來。孟子幼年喪父,母親從事女織,家境比較貧寒。
孟子是在嚴格的家教中長大的。據《列女傳》和《韓詩外傳》,孟子年幼時,他家居住在墳地不遠處,孟子做游戲時便學習埋葬死人,孟母唯恐對孟子影響不好,就搬了家。這回他們住在集市附近,可孟子又學商販叫賣,孟母便再次搬家。這次是搬到學校旁邊,孟子便從此學習禮儀,“設俎豆,揖讓進退”。這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又傳,孟子小時候不愛讀書,貪玩好耍,孟母質問他,他卻說是去找丟失的東西。孟母很生氣,就用刀把正織著的布割斷,并趁機教育孟子說:“要你讀書,就是希望你成名?,F(xiàn)在你不讀書而去玩耍,就像割裂織布機上的布一樣。學習不努力是不行的?!边@就是“斷機教子”的故事。
孟子稍長,從學于子思的弟子。孟子通曉五經,尤其長于《詩》《書》《春秋》。他雖然沒有直接受業(yè)于子思,但卻屬于子思學派。他的思想與孔子、子思一脈相承,以子思和孟子為代表,又形成了“思孟學派”。
作為孔子的崇拜者,孟子一生的出處進退也與孔子相似。經過青年時期的刻苦學習和鉆研,孟子在后來便開業(yè)授徒了。孟子認為人生最大的快樂便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中年以后,他懷著政治抱負游歷各國,但終不見用。他的一生除中年以后的二十幾年游歷各國外,主要從事教育事業(yè)。孟子的弟子雖不及孔門弟子的數量多,但僅就《孟子》一書所記,可考者也有十幾人,如公孫丑、萬章、樂正子、公都子、屋廬子、孟仲子等。
當時,學士們游說諸侯的風氣盛行,為了宣傳儒家的學說,孟子學成后,也“以儒道游于諸侯”,企圖憑借諸侯國君實現(xiàn)個人的政治抱負。據學者考察,孟子先后到過魏、齊、宋、魯、滕等國,但都“與所如者不合”,雖然他也每每受到諸侯國君的優(yōu)遇,卻一直沒有受到重用。最后只得回到鄒地,與萬章等人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一書。
作為戰(zhàn)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學大師。他繼承并發(fā)揮了孔子的學說,奠定了孔孟之道的基礎,對光大儒學做出了巨大貢獻。由于孟子的宣揚,戰(zhàn)國時的儒學才成為諸子之學中的“顯學”。正因如此,后世的學者十分推崇孟子,漢朝的學者把《孟子》一書視為輔翼經書的“傳”,并設立博士官進行研習;唐朝的韓愈提出道統(tǒng)說,他把孟子看成儒家道統(tǒng)的嫡傳;五代時期的后蜀主孟昶刊刻石經,《孟子》亦為其一;宋代以后,隨著理學的興起,學者們更多地談論心性等問題,由此出現(xiàn)了孟子地位的“升格運動”:北宋神宗時封孟子為鄒國公,與顏回、曾子、子思一起配享孔廟;南宋的朱熹則把《孟子》一書列入“四書”,孟子的地位空前提高;元朝,元文宗加封孟子為鄒國亞圣公;明朝景泰年間與孔子同去臣爵,尊為亞圣孟子。這樣孟子成了孔子以后被后儒尊崇的又一位“圣人”。
孟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諸子并起、百家爭鳴的時代。當時與儒家對立的,以墨家和楊朱勢力最大,所以孟子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孟子·滕文公下》)又說:“逃墨必歸于楊,逃楊必歸于墨?!?《孟子·盡心下》)可見,當時的思想界,儒、墨、楊有三分鼎足之勢。孟子繼承孔子的衣缽,以孔子的保護者和儒家的衛(wèi)道者自居,辟楊、墨,正人心,捍衛(wèi)孔子之道。他對孔子思想作了系統(tǒng)的闡發(fā),既有繼承,又有改造。
孔子的思想學說以“禮”為核心,為了論證和闡發(fā)自己“禮”的思想,他又較多地談到“仁”,用以解釋“禮”,或者把“仁”作為“禮”的最終目標??鬃拥恼嗡枷耄粗饕谟诮∪岸Y治”,維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統(tǒng)治秩序,他的以仁愛為中心的道德思想體系便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孔子以后,孟子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建立了具有完整體系的政治理論——“仁政”學說。孟子的這一思想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多方面,他提倡“王道”“仁政”,其出發(fā)點和目的在于“得天下”“王天下”。孟子以此學說游說諸侯,但在那種特殊的時代,決定了他也與孔子那樣被譏為“迂遠而闊于事情”(《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孟子雖然不得意于諸侯,但他卻有堅定的信念,認定“圣人復起,不易吾言”(《孟子·滕文公下》),并以此著書立說,教授生徒。
孟子“仁政”學說的綱領在于“制民之產”。要實現(xiàn)王道政治,必須有一定的物資基礎,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孟子·滕文公上》)人民應當有一定的耕地和住宅,才能談得上安居樂業(yè),才能談得上去遵守一定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社會才能有序。所以當政者應當把土地分給農民,使每家各有“私田”百畝,中間有百畝“公田”,由八家共耕,以使“耕者助而不稅”。為此,孟子不但重視農業(yè),主張“不違農時”,“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而且主張“省刑罰,薄稅斂”,藏富于民,“取于民有制”。
為了實現(xiàn)“王道”“仁政”,孟子提出了爭取民心的主張。他說:“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孟子·離婁上》)而得民心,就應該與民同樂,因為“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從這個前提出發(fā),孟子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的著名命題,認為國君“得乎丘民而為天子”,把人民提到了比社稷還高的地位。
尊賢重士也是孟子“仁政”的重要內容,他認為,國君要“王天下”,帶來政治上的益處,就必須使“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孟子·公孫丑上》)。孟子認為:“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薄巴恋乇?,田野治,養(yǎng)老尊賢,俊杰在位,則有慶?!?《孟子·告子下》)前代的圣王霸主取得天下,無一不是如此。
孟子還十分重視對人民施行教化,這也是其“仁政”學說的特點之一。在孟子看來,人民有了穩(wěn)定的經濟生活,僅僅是“王道之始”,只有進而對人民施行教化,才能完成王道政治的實現(xiàn)。這與孔子“富而后教”的思想如出一轍。他推崇古代圣王的教化能力,一再談及應該“謹庠序之教”(《孟子·梁惠王上》),“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孟子·膝文公上》)。他把庠序之教與政治、經濟并提,有時甚至提到政令之上,把教育看成施行王道政治的根本途徑。
在世界觀上,孟子也是孔子“天命”論的繼承者。孟子說:“《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孟子·梁惠王下》)他還說:“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萬章上》)他認為人應“思誠”,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人做到了至誠,就能感動上天。
“孟子道性善”,他認為人的道德品質如仁、義、禮、智等乃是人性固有的,與生俱來的;否認了告子“性無善無不善”,“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的說法。孟子的這種性善論歸根到底是以其主觀唯心主義世界觀為基礎的。為了按照“天命”行事,首先必須知道“天命”,為此,孟子又提出了一套盡心、知性、知天等原則。“盡心”就是要盡量擴充、發(fā)展仁、義、禮、智等固有的“善端”,只有這樣,才能完整地把握、體認人的本性;能完整地認識人的本性,就能夠知道“天”了。這種唯心主義世界觀的不斷擴充、膨脹,終于達到“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盡心上》)的地步。孟子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和人性論溯源于天,歸本于人,這也是他的“王道”“仁政”學說的理論根據。(文/楊朝明)。
歷史故事大全100篇300字模板篇三
為了奪取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勝利,中國人民志愿軍廣大指戰(zhàn)員不怕犧牲,浴血奮戰(zhàn),前赴后繼,許多英雄兒女的鮮血灑在了朝鮮的土地上。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壯烈犧牲和光榮負傷者共36萬余人,其中有14萬人長眠在異國他鄉(xiāng)(在戰(zhàn)斗中犧牲11.5萬余人,事故傷亡和病故等非戰(zhàn)斗傷亡2.5萬余人),在戰(zhàn)斗中負傷22.1萬余人。在十幾萬名烈士當中,有軍職干部3名,師職干部10余名,團職干部200多名。
歷史故事大全100篇300字模板篇四
歷史是一門古老而有智慧的學科,初中歷史是學生。
學習。
歷史的黃金時期,老師必須要采取一定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有效的學習。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帶來的歷史故事_清朝歷史故事,希望對您有幫助!
康熙帝名玄燁,這是許多人都知道的??墒强滴鯙槭裁唇行?,或者“玄燁”二字有什么含義,似乎鮮有人問及。讀高中時,歷史老師提到康熙皇帝名玄燁,當時就感覺這名字起得玄,多少年來一直都這么覺得。最近讀湯若望的傳記,眼前陡然一亮,答案似乎有了。
400多年前的紫禁城里,有一個深目高鼻的西洋人,在此自由出入達20余年之久。這位洋人,將西方最精密的西洋鐘和千里鏡帶進這皇宮禁苑,還在紫禁城開闊的空場上為崇禎皇帝鑄造過20門大炮。順治皇帝管他叫“瑪法”,“瑪法”在滿語里是爺爺的意思。順治皇帝的母親,即孝莊皇太后,尊其為義父。他為順治皇帝親政游說過覬覦皇位的親王,他是中國欽天監(jiān)第一個洋監(jiān)正;中國至今陰歷陽歷并用,他是第一個將陽歷引進中國的人,為此幾乎被處凌遲,但最終沒有執(zhí)行;他官居一品,三代榮受皇封,并且可以世襲;康熙6歲繼承皇位,也多虧他直言勸阻別的王位覬覦者。他一生未婚,篤信天主,生于泰西,歿于中土,葬于北京。他的美名在中西交通史上千秋永垂———這個人就是湯若望。
那么湯若望與“玄燁”之命名有什么關系呢?康熙是1654年也就是順治十一年出生的。就在這年的前一年,順治皇帝賜予湯若望“通玄。
教師。
生命。
的最后一兩年改信佛教,故有五臺山出家之謎。
玄燁出生前后那幾年,正是西洋天文機械之學在清初朝廷里最走紅的時期。觀象測天幾千年來在中國人心目中簡直是通神通天的職業(yè),豈可授予外人?可是大清朝廷居然能放心地將這個行當的第一把交椅欽天監(jiān)監(jiān)正拱手送給一個“西洋遠臣”,為此,從隋朝以來世襲千余年的一個穆斯林天文世家被解職。此后,順治皇帝又劃地皮又斥巨資,在宣武門外建造一處天主堂,即北京南堂。
據此種種,筆者以為,“玄燁”之“玄”,乃湯若望所傳學問之謂也。“玄燁”者乃祝愿洋“瑪法”所傳學問輝煌光大之意也。
筆者查閱了國家圖書館工具書閱覽室里許多可能有助的歷史資料,凡幾十種,沒有一處解釋“玄燁”是什么意思。清世祖順治皇帝共有八子:牛鈕、福全、玄燁、榮親王(未命名即夭折)、常寧、奇授、隆禧和永干,只有“玄燁”有些“玄”,其他都比較平常。
“綠旗黃袍女元戎,珠帽無龍結束工;八百女兵都赤腳,蠻衿扎褲走如風!”這是當年詠贊太平天國女將蘇三娘和她從廣西帶來的赤腳女兵颯爽英姿的一首詩。
洪秀全自從道光二十三年,即公元1843年創(chuàng)立拜上帝會起,以“天下多男子,全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姊妹之群”的平等思想作號召,廣泛發(fā)動農村的貧困婦女參加,在廣西桂平縣鵬隘山區(qū)曾經涌現(xiàn)出以楊云嬌為首的許多婦女積極參加。他還說過“殺一人如殺我父,淫一女如淫我妻”這樣的話。
在起義初期,太平軍里有全由婦女單獨組成的女軍,和男軍一起上前線奮勇作戰(zhàn)。一直打到武漢,還是男女同職同官;攻克南京以后太平軍東征,女軍仍充前鋒。女將蘇三娘就曾經率領女軍首先攀登占領鎮(zhèn)江城,為太平天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可是在剛剛取得小小的勝利,洪秀全認為半壁江山到手,大局已定,就要關門當太平天子,要把同打江山的女兵轉為供他淫樂的嬪妃了。
在攻克南京前十七天,洪秀全就在蕪湖江面的“龍舟”上突然頒發(fā)一道嚴分男女界限的詔令:“女理內事,外事非宜所聞。還用四個“斬不赦”限制身邊的女兵與外界聯(lián)系。攻克南京以后,跟隨天王的女兵都要用紗巾蒙面,一進入天王府,就被禁錮起來,與外界完全隔絕了。
洪秀全早就迷戀后妃成群的帝王宮廷。
生活。
他創(chuàng)立拜上帝會的時候,自稱在天上有一房“正月宮娘娘”,所以把他的妻子稱為“又正月宮”;金田起義的時候,他已經有美妃十五人;一年后在廣西永安圍城戰(zhàn)中,洪秀全就有了三十六個女人打出廣西以后,到了湖南道州,又接納何貢生“進獻”的美女四人;占領武昌以后,洪秀全一次選妃,就選了民間女子“有殊色者六十人”
其實,他不是不想有,自然也需要有太監(jiān),但是他沒那份技術,也就是他的“天國”缺乏太監(jiān)手術的技術人才。洪秀全曾命人找來許多男孩子,做多次手術都不。
成功。
結果不少男孩子被這樣活活弄死了。
太監(jiān)手術是由清廷內務府專門處理這個事情的。那不是一般的人員,都是要經過嚴格培訓的。據說手術之后還得插一個鵝毛管,那個時候沒有現(xiàn)在的導尿管,還得分季節(jié),夏天做手術容易感染,秋天上涼了以后才能做。那是有一整套嚴格程序的,他沒這方面技術人員。他只知道有太監(jiān),但不知道太監(jiān)怎么來的,不知道太監(jiān)怎么做手術。他想學習,結果卻是東施效顰,反誤了許多男孩子的性命。
后來,因為弄不成太監(jiān),洪秀全就詔封女官進宮當太監(jiān)使用,結果這些進宮的女官先后都成了他不同等級的嬪妃。就這樣,后進宮的女官伺候先進宮的女官,天長日久,越進越多,于是,相繼進入天王府后宮的三千佳麗,全成了供他日夜宣淫的嬪妃。洪秀全的后宮也成為歷史上唯一沒有太監(jiān)的后宮。
洪秀全在沒有太監(jiān)的天王府后宮三千佳麗之中過了十一年帝王生活,到了同治三年,即公元1864年,他五十二歲,終于在曾國荃湘軍的隆隆炮聲和后宮粉黛的嗟怨聲中,不得不丟下他那千百個美女嬌娘,自盡身亡。他死后四十八天,天京淪陷,天國滅亡。
當時曾國荃率兵打進來之后,就一把火將天王府給燒了,這些如花似玉的佳麗們無不落荒而逃。后來有人寫詩曰:“十年壯麗天王府,化做荒莊野鴿飛”。
嘉慶皇帝過生日,收到一份奇特的賀禮,有人從康熙和乾隆的御制詩中挑出了二百句組成一首長詩??滴鹾颓《伎釔蹖懺?,作品不計其數,但并不讓人欣賞。嘉慶似乎也知道這件事。他問呈送詩歌的大臣,這首詩到底出自誰手?大臣說,乃是自己聘用的家庭教師——安徽桐城人龍汝言。嘉慶高興地說:“南方士子,往往不屑讀先皇詩,此人熟讀如此,具見其愛君之誠?!碑敿促p龍汝言舉人出身,囑他參加第二年的會試。
第二年春天,主持考試的官員把會試文章以及錄取名單拿給嘉慶過目。嘉慶翻了翻,說,這些文章太差太差。主考官瞎眼了?主考官誠惶誠恐,偷偷問皇帝的近侍,這一科的文章不錯啊,大家公認比前幾年好,怎么把皇上氣成那樣?近侍回答,你們沒有錄取龍汝言,皇上不高興了,又不便明說。主考官恍然大悟。第二年,龍汝言自然榜上有名。嘉慶親自主持殿試的時候,先打開彌封看了看名次,龍汝言是第一名。他什么都沒說,又悄悄封上了,但大臣們估計,皇帝心里應該小小地高興了一下。
殿試合格的,算是天子門生。龍汝言作為皇帝的學生,被授為實錄館纂修。實錄館乃整理皇帝言行錄的部門,而龍汝言熟讀清朝先皇的作品,這個位置自然很適合他。但誰也沒想到,龍汝言正是跌倒在這個位置上。話說龍汝言由于家貧,仰仗岳父供養(yǎng),妻子頤指氣使,經常給他氣受。龍汝言想,我都是皇上的學生了,這敗家娘們兒還拿我不當人,真是瞎了狗眼。賭氣躲了出去。第二天,館吏把高宗實錄(乾隆言行錄)拿來給龍汝言校勘。第三天,館吏來取,龍的妻子又原樣不動地交還給對方。而龍汝言不在家,根本不知道此事。簽有“龍汝言”大名的稿子交到嘉慶皇帝手上,嘉慶一看,“純廟(乾隆的廟號)”居然被抄成了“絕廟”。按律這是滅門的大罪啊!嘉慶思考良久,下旨說:“龍汝言精神不周,辦事疏忽,著革職永不敘用?!比藗兌济靼?,這也就是龍汝言,換成別人,早就咔嚓了。
龍汝言被后人稱為“最幸運狀元”、“最倒霉狀元”、“最大悲大喜的狀元”、“最奇特狀元”等。
要我說,這就是一個人的普普通通的一生。
歷史故事大全100篇300字模板篇五
“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人。這三人原來都是明朝的將領,后來投降清朝。吳三桂駐守云南和貴州,尚可喜駐守廣東,耿精忠駐守福建。
這三人雖然名義上是朝廷大臣,可實際上卻各自獨霸一方,儼然統(tǒng)治著三個獨立王國?!叭痹谒?zhèn)守的省份,權力遠超過當地其他官員,可以掌控當地軍隊、稅賦,甚至私自制造貨幣。這三人的勢力在一定程度上威脅到了皇權。特別是吳三桂,他兵多將廣,實力雄厚,手下號稱十萬精兵。
耿精忠的父親耿仲明和尚可喜都曾經跟隨皇太極打天下?;侍珮O正式稱帝后,論功行賞,耿仲明被封為懷順王,尚可喜被封為智順王,在漢人大臣中,他們的官算是最大的。清軍通過山海關進入內地,吳三桂因幫助清軍打敗農民起義軍,被封為平西王。在順治時,改封耿仲明為靖南王,尚可喜為平南王。清朝封這幾個人為王,是為了籠絡漢人,讓他們?yōu)槌⑿Я?。雙方相互利用,各取所需。后來,為了剿滅南方幾個省份的小朝廷和農民起義軍,朝廷調遣耿精忠、尚可喜和吳三桂到云、貴、川、廣西、廣東、福建等地。在消滅南方建立的小朝廷和農民起義軍后,這三人就駐守在這些地方,勢力逐漸擴大。
“三藩”在駐地肆意剝削老百姓,幾乎一切都要征稅。在尚可喜駐守的廣東,連像雞、豬等家畜,甚至蔬菜、水果這些本來不該征稅的東西,也要征稅,而且還要加倍征收;像銅、鐵、錫、木材等除按規(guī)定征稅外,還要加收私稅。每一年盤剝十余萬兩白銀,搞得人民痛苦不堪,怨聲載道。耿精忠駐守的福建盛產海鹽,老百姓以此為生,耿精忠就對海鹽征收重稅,利潤非常大。他利用福建臨海的優(yōu)勢,跟荷蘭及東南亞各地大搞走私貿易,無所顧忌,積累起大量財富。他身為清朝的官員,居然跑去走私當強盜,這是清政府所不能容忍的。
除此之外,“三藩”每一年還向清朝索要大量的經費。福建和廣東兩省一年餉銀就需要兩千余萬兩,而當時全國其他軍隊一年的軍餉也不過一千七百余萬兩。史書記載“天下財賦,半耗于三藩”。“三藩”已經成為清朝政府嚴重的經濟負擔,再加上三王擁兵自重,日益驕橫,已成隱患。而此時南方小朝廷都逐漸被消滅,農民起義也鎮(zhèn)壓下去了,“三藩”已沒有繼續(xù)存在的必要。因此,康熙決心撤銷“三藩”,并一直在尋找一個合適的理由。
這時,正好尚可喜年紀大了,想回老家遼東地區(qū)養(yǎng)老。他上書朝廷,想讓自己的兒子尚之信承襲平南王封號,繼續(xù)駐守廣東,康熙批準了這一請求。但尚之信此人桀驁不馴,橫征暴斂,酗酒嗜殺,官民怨恨,所以康熙最終下令撤銷尚之信的封號。這件事情觸動了吳三桂和耿精忠,他們意識到康熙有撤藩的意思。于是,他們上書朝廷請求撤銷藩王,讓他們回到北方。這其實是吳三桂和耿精忠的計謀,他們想以此試探康熙的態(tài)度。而康熙也不是等閑之輩,立馬召集群臣商量這件事情,結果群臣意見不統(tǒng)一,對撤藩一事也多有顧慮。最后康熙當機立斷,決定立即撤銷“三藩”。因為康熙已經料想到這三王早晚會造反,撤藩一事宜早不宜遲。吳三桂等人原以為康熙會挽留他們,沒有想到康熙這么干脆。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在云南起兵。為了籠絡民心,他還跑到明永歷帝朱由榔墓前,假惺惺地痛哭流涕一番,并表示要為明王朝復仇。然而諷刺的是,背叛明朝的是他,殺死永歷皇帝的也是他,最后要給明朝報仇的還是他。
戰(zhàn)爭開始時,由于吳三桂準備充分,再伙同尚之信和耿精忠一起叛變,實力遠強過清朝的地方軍,因此節(jié)節(jié)勝利。吳三桂軍由云貴開進湖南,幾乎占據湖南全省,進而占據四川,四川官員紛紛投降,一些地方的藩王和將領響應。清軍情況十分危急,形勢不容樂觀。在這樣的情況下,康熙皇帝沉著應對,顯示了很高的軍事素養(yǎng)。
他調整戰(zhàn)略,集中兵力對付吳三桂,對尚之信和耿精忠則采取籠絡政策。這招果然奏效,尚之信和耿精忠在利益誘惑下馬上又投降了清朝。
這一場仗打了整整八年,吳三桂在戰(zhàn)爭期間因病去世。康熙二十年(1681年),吳三桂孫子吳世璠自殺,清朝最終平定了這場叛亂,統(tǒng)一了南方。
這就是歷史上的“三藩”之亂,通過八年戰(zhàn)爭,康熙消除了“三藩”這一大隱患,避免了國家的分裂,穩(wěn)固了清朝的統(tǒng)治,有利于國家的統(tǒng)一和發(fā)展。分裂終不得民心,失敗是必然。
文檔為doc格式。
歷史故事大全100篇300字模板篇六
在中華民族抗日戰(zhàn)爭史上,有一支彪炳史冊的英雄連隊:面對上千日偽軍的重重包圍,全連82名壯士毫不畏懼,馳騁戰(zhàn)場,最終全部壯烈犧牲。這就是新四軍第3師7旅19團2營4連,即著名的“劉老莊連”。但這82位壯士中留下姓名的只有17人。
四年前,江蘇淮安日報賈華和周洋兩名記者開始尋訪劉老莊連烈士身份,歷時九個月,最終找到9位烈士姓名。近日,在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之際,記者來到劉老莊烈士陵園,緬懷逝去的英烈,聆聽賈華、周洋講述尋訪的故事。
一場時隔68年的歷史尋訪。
北風呼呼作響,耳邊軍歌愈發(fā)嘹亮。“為了社會幸福,為了民族生存,鞏固團結堅決的斗爭!抗戰(zhàn)建國高舉獨立自由的旗幟!前進!前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末,劉老莊烈士陵園內,新發(fā)現(xiàn)的劉老莊連9名戰(zhàn)士姓名被刻上花崗巖墓碑。蒯德山等9位烈士的后代,含淚跪抱墓碑,久久不愿松開。
“劉老莊連八十二烈士的事跡廣為傳頌,但是他們的名字卻無人知曉?!?0,時任淮安日報副總編輯的賈華到劉老莊烈士陵園采訪,得知只有17位烈士留下姓名,無法釋懷,同年3月,他和同事周洋結伴踏上了尋訪烈士身份之路。
賈華和周洋沿著劉老莊連當年行軍戰(zhàn)斗的路線,走訪了北京、山東、河南、安徽、江蘇五省,拜謁了330多位新四軍老戰(zhàn)士、黨史軍史地方志專家、烈士親屬及見證者,查閱各地革命烈士英名錄、國家檔案館等近百萬字資料,最終尋找到40多位疑似劉老莊連烈士的珍貴線索。
宋迎春、劉守業(yè)、蒯德山、袁培臣、張立倫、胡志法、靳憲珠、翁兆法、任國監(jiān)——經黨史專家研究辨析,確定此9位是劉老莊連八十二烈士成員?!翱箲?zhàn)中,劉老莊連和所有新四軍戰(zhàn)士共牽制了16萬日軍、23萬偽軍,參加戰(zhàn)斗2萬余次。先烈的名字和故事,理應永載史冊。”賈華說。
砥礪人心的英雄故事。
在這場自發(fā)的尋訪中,賈華和周洋挖掘出無數感人的故事。在江蘇徐州沛縣,他們找到了劉老莊連隊指導員李云鵬的家。
多少年來,李云鵬的故事在江蘇大地被代代傳頌。李云鵬的弟弟李愛云回憶說,當時家里人并不知道李云鵬參加了新四軍,為了不連累家人,李云鵬每次寫信都說自己是在外地做生意。直到同在部隊的表叔孫一濤帶來李云鵬犧牲的消息,一家人才得知他參軍打鬼子的事情。
“我是聽著劉老莊連的故事長大的?!眲⒗锨f村民張華說,為銘記烈士,鄉(xiāng)親們?yōu)槔钤迄i立了一塊碑,每到清明,前來祭拜的父老鄉(xiāng)親都會帶著子子孫孫來到墓碑前,給孩子們講劉老莊連八十二位烈士浴血奮戰(zhàn)的故事。
劉老莊連連長白思才的故事也讓人震撼。白思才出生在“紅色革命的搖籃”——江西,16歲起就跟著紅軍隊伍長征,爬雪山、過草地。在劉老莊戰(zhàn)斗中,白思才右手被日軍猛烈的炮火炸斷,身上多處負傷,但他忍住疼痛指揮戰(zhàn)斗,帶領劉老莊連拼死抵抗8小時,擊退敵人5次沖鋒,斃敵170多人,傷敵200余人。
歷史從未曾忘記英雄。劉老莊連光榮犧牲后,新四軍代軍長陳毅撰文:“烈士們殉國犧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勵來茲?!卑寺奋娍傊笓]朱德撰文:“他們的動人事跡是我軍指戰(zhàn)員英雄主義的最高表現(xiàn)?!?/p>
新中國成立后,劉老莊連八十二烈士陵園得以重修,在青松翠柏的掩映下,15米高的烈士塔傲然挺立,烈士碑亭、烈士祠堂、壯志亭等肅穆莊嚴,直到今天,不遠千里前來瞻仰的游客仍絡繹不絕。
跨越時空的精神傳承。
新四軍完成歷史使命撤銷番號后,為傳承先烈精神,中國人民解放軍把第54集團軍第127師第379團第4連命名為“劉老莊連”,劉老莊地區(qū)人民群眾會選送82名優(yōu)秀子弟補入該連,代代相傳。
夏天,百年罕見的大洪水暴發(fā),人民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劉老莊連82名士兵奉命到達長江最危險的武漢搶險。到達災區(qū)后,全連官兵連夜出擊,冒雨修筑大壩,平均每人挖掘、搬運砂石上千袋。士兵麻尚坤三次暈倒在大堤上,卻三次從擔架上跳下,沖回陣地。
劉老莊連的紅色精神,也為當地現(xiàn)代化建設注入了動力。早年淮安劉老莊是一個凋敝的村莊,集體經濟多年掛零,部分村民還在貧困線邊緣苦苦掙扎。如今,在烈士精神的鼓舞下,劉老莊集體收入超500萬元、人均純收入超萬元,還獲得“江蘇最美鄉(xiāng)村”的稱號。
“抗日救亡動刀槍,戰(zhàn)斗在淮陰的劉老莊,八十二位英雄漢,抗擊千余敵人小東洋。為人民戰(zhàn)斗,為祖國解放,光榮的劉老莊連,萬古千秋美名傳?!边@首《“劉老莊連”連歌》,至今仍是當地百姓最愛的歌曲,抗日烈士的愛國主義革命精神,在歲月流轉中歷久彌新。
敵170多人。
歷史故事大全100篇300字模板篇七
在先秦儒學大家中,除了孔子和孟子以外,荀子的地位應該說是無與倫比的??鬃铀篮?,儒分為八,荀學、孟學號為顯學。漢代的大史學家司馬遷作《史記》,也將孟子與荀子合傳,這表明二者在儒學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在繼承孔子的同時,荀子又批判和改造了正統(tǒng)的儒家思想。尤其對孟子一派,荀子持明顯的反對和批判態(tài)度,他把孟子稱為“俗儒”,自己則以“大儒”自命,在儒家學派之中別立一宗。在堅持儒家立場的前提下,又批判地吸收了道、墨等家的思想要素,建立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思想體系。
荀子名況,當時的人們稱他為荀卿、孫卿。戰(zhàn)國末年趙國人。荀子生活的時代,社會劇烈動蕩,戰(zhàn)國七雄爭城奪地,戰(zhàn)爭連年不斷。為了擴大政治影響,當時齊國的威王、宣王廣招天下的賢士,使他們聚居于齊國的稷下學宮,給他們提供了優(yōu)厚的俸祿,尊他們?yōu)椤吧洗蠓颉?,讓他們著書立說,但不問政事。到齊閔王時期,稷下學士更盛,最多時達到上萬人。這時,荀子也來到了稷下游學。
齊國此時比較強盛,荀子企圖說服齊國的當權者,在齊國實行王道政治,爭取天下統(tǒng)一。他希望齊國君臣能夠選賢任能,重用儒生,如果是這樣,就會不論君臣上下,無論哪個階層,都會行義施仁,天下的人們,其行為都合乎“義”的要求,“賢士愿相國之朝,能士愿相國之官,好利之民莫不愿以齊為歸,是一天下也”。荀子還具體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指出“巨楚縣吾前,大燕[圖片]吾后,勁魏鉤吾右”,大敵當前,必須奮發(fā)實行王道,否則,國家的安全就會受到威脅。但是,他的忠告并沒有起到什么作用。
在齊國期間,荀子曾經一度到楚國,但在楚國住的時間并不太久?;氐烬R國后,仍然在稷下學宮,而且成為地位很高的人,史稱他“最為老師”。荀子多次在稷下學宮主講,三次被推為祭酒,成為“列大夫”的領袖。后來,有人向齊襄王說了荀子的壞話,荀子只好再次離開齊國投奔楚國。在楚國期間,荀子與著名的戰(zhàn)國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結交,被任命為蘭陵(今山東蘭陵縣)令。
以后,荀子又到了秦國,他對秦國的清明政治和淳樸民風大加贊賞,對秦國統(tǒng)一天下抱有很大希望。他會見了秦昭王和宰相范睢,陳述了自己對當時局勢的看法。他向秦王建議重用儒生,實行仁治,逐漸使秦昭王認識到“儒者法先王,隆禮儀,謹乎臣子而致貴其上”的道理。荀子還對秦昭王說:“其為人上也,廣大矣!志意定乎內,禮節(jié)修乎朝,法則、度量正乎官,忠、信、愛、利形乎下。形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不為也?!避髯勇《Y、尊君、愛民、實行王道的立場,博得了秦昭王的贊賞。
荀子在秦國游說后還到過趙國,與趙國的臨武君在趙孝成王面前議論過兵法。荀子認為戰(zhàn)爭決定于民心的向背,所以,在用兵方面最為重要的在于善于爭取人民的支持,仁義之師,所向無敵,即所謂“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
不久,楚國的春申君等人又想起了荀子,認為荀子為“天下賢人”,他到了哪里,哪里就會得到安定。于是,荀子又被勸說回到了楚國。荀子回來后,仍為蘭陵令。后來,春申君被李園刺死,荀子也因此失官。荀子就住在蘭陵家中,專心研究學問,著書數萬言,死后就埋葬在蘭陵。
荀子有一些有名的弟子,李斯便是其中的一位。李斯跟隨荀子學成“帝王之術”后,覺得楚王不值得事奉,而其他國家都弱小,沒有能夠建立功勛的地方,便打算到秦國去游說秦王。但荀子不滿意李斯只注重以法術與權謀來治理國家,認為應當重視仁義,所以師徒二人曾有爭議。荀子對李斯只注重實力與權謀的法家主張持反對態(tài)度,認為這是本末倒置。
荀子重視民眾的力量,他的重民主張乃是基于他對人民群眾力量的認識。荀子把君民關系看成是舟與水的關系,認為“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所以為人君者,要想使得天下安寧,最要緊的就是要“平政愛民”。人們結合起來,其力量是無窮的。荀子有一個著名的說法:“(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荀子雖然“隆禮”,但他同時也重視刑罰,這是荀子與孔孟等正統(tǒng)儒家有所區(qū)別的一個重要特點。荀子批判地繼承了儒家的“禮治”思想,也吸收了法家的一些思想,形成了后來儒家八派中孫氏之儒的思想特征。荀子希望“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的社會秩序,為維護這種秩序,在注重禮義教化的同時,還要注重法治。
在當時多數人敬天事神的情況下,荀子反對天命鬼神,認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只是自然存在的物質,不能控制萬物,也不能主宰人類。相反,人的力量卻可以征服天。這種思想是積極向上的。
在人性論方面,荀子與孟子正好相反,孟子主張人性善,荀子則主張人性惡。荀子認為人生下來就具有各種欲望,“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這也是導致社會秩序紊亂的原因。所以,人應該學習禮義,圣人、君主“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這正是荀子思想體系的特點。(文/楊朝明)。
歷史故事大全100篇300字模板篇八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歷史的長河中有燦爛、輝煌的文化,也有受盡外敵侵略的屈辱,無論是哪一種,都是我們不能忘記的歷史。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帶來的歷史故事_含有歷史故事的。
成語。
希望對您有幫助!
唐朝開元年間,有一位姓盧的。
讀書。
人,人稱盧生。這一年,盧生要進京考取功名,走到邯鄲時天已到中午了。于是,他在邯鄲北邊找了一家客店,住下來歇歇腳。恰巧,道士呂翁也住在客店里。于是,盧生和呂翁就坐在一張席子上,說東道西地談起來。
盧生看看自己身上破舊的衣服,嘆口氣說:“我是一個讀書人,本應當早早考取功名,做上高官,痛痛快快過一生??墒俏覜]有趕上好運氣,直到現(xiàn)在還這樣窮困,真叫人傷心啊!”聽了盧生的話,呂翁笑了笑說:“我們這樣不是也很好嗎?不過你想得到榮華富貴,我可以滿足你的欲望?!闭f著,從挎袋里掏出一個青磁枕頭,遞給盧生說:“你枕上這個枕頭睡一覺,就什么都有了?!?/p>
這時,店主人正在生火做飯,洗好的黃梁米剛剛下到鍋里。盧生枕上呂翁給自己的青磁枕頭,不久就進入夢鄉(xiāng)。盧生夢見自己先是娶了一位富貴人家的小姐,妻子不但美貌動人,而且陪嫁了許多東西,家里很快富裕起來。第二年,他進京趕考考中了進士,不久又做了京城里的長官。后來,他因領兵打仗有功,受到皇帝的獎賞,并做了朝中最高的宰相官,掌握著朝中的大權。他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亭堂樓閣。出門有兵馬前呼后擁,回來后有美女陪伴。他有5個兒子,個個都有學問和才干,而且都做了官。他的5個兒子又生有十幾個孫子,真是子孫滿堂,福祿齊全,享受到了人間的奢華富貴生活。他一直活了80多歲,才辭官不做了。正在這時,一聲雞叫,盧生從夢中醒來。他睜眼一看,呂翁仍然坐在旁邊,自己身上還是那身破舊衣服。店主人家蒸煮的黃梁飯冒著熱氣,還沒有熟呢!
盧生想想幾十年榮華富貴,竟是短暫的一夢,很覺驚異。呂翁笑道:“。
人生。
就是這樣!要想真正地享受榮華富貴,必須靠自己的雙手去努力,去創(chuàng)造?!?/p>
現(xiàn)在,在邯鄲市北不遠處,還有盧生祠。人們還沿用“黃梁夢”“夢黃梁”“黃梁美夢”“邯鄲夢”來比喻不切合實際的幻想,或是某種欲望的破滅。
谷永,字子云,長安(在今陜西西安市)人,漢成帝時擔任過光祿大夫、大司農等職。
漢成帝二十歲做皇帝,到四十多歲還沒有孩子。他聽信方士的話,熱衷于祭祀鬼神。許多向漢成帝上書談論祭祀鬼神或談論仙道的人,都輕而易舉地得到高官厚祿。成帝聽信他們的話,在長安郊外的上林苑大搞祭祀,祈求上天賜福,花了很大的費用,但并沒有什么效驗。
谷永向漢成帝上書說:“我聽說對于明了天地本性的人,不可能用神怪去迷惑他;懂得世上萬物之理的人,不可能受行為不正的人蒙蔽?,F(xiàn)在有些人大談神仙鬼怪,宣揚祭祀的方法,還說什么世上有仙人,服不死的藥,壽高得像南山一樣。聽他們的說話,滿耳都是美好的景象,好像馬上就能遇見神仙一樣;可是,你要尋找它,卻虛無縹緲,好像要縛住風、捉住影子一樣不可能得到。所以古代賢明的君王不聽這些話,圣人絕對不說這種話?!?/p>
谷永又舉例說:周代史官萇弘想要用祭祀鬼神的辦法幫助周靈王,讓天下諸侯來朝會,可是周王室更加衰敗,諸侯反叛的更多;楚懷王隆重祭祀鬼神,求神靈保佑打退秦國軍隊,結果仗打敗了,土地被秦削割,自己做了俘虜;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下海求仙采藥,結果一去不回,遭到天下人的怨恨。最后,他又說道:“從古到今,帝王們憑著尊貴的地位、眾多的財物,尋遍天下去求神靈、仙人,經過了多少歲月,卻沒有絲毫應驗。希望您不要再讓那些行為不正的人干預朝廷的事?!?/p>
漢成帝認為谷水說得很有道理,便聽從了他的意見。
春秋時期,晉國有個大夫,名叫祁黃羊,品德高尚,是晉平公的得力謀臣。晉平公要決定什么大事,都要同他商議。
有一天,晉平公把祁黃羊招進宮,問他說:“南陽縣還缺個縣令誰可以去擔當這個職務?”祁黃羊想了想說:“解虎去比較合適?!?/p>
解虎與祁黃羊之間有矛盾,這晉平公也知道的。他聽到祁黃羊舉薦解虎,有點出乎意料,不解地問:“解虎不是與你有仇嗎?你怎么推薦他去當縣令?”祁黃羊說:“您問的是誰可以去當南陽縣令,又不是問誰是我的仇人?!?/p>
晉平公贊許地點了點頭,說:“好吧!”于是就派解虎去當南陽縣令。解虎到了南陽,把南陽治理得很好,老百姓都很擁戴他。
過了一段。
時間。
晉平公又問祁黃羊說:“現(xiàn)在還缺少一個軍尉你看誰能夠勝任?”祁黃羊回答說:“祁午可以擔任這個職務。”
晉平公聽了,又吃了一驚。原來祁午是祁黃羊的兒子。當時,推薦自己的親屬當官是很忌諱的事情,因為很容易招來閑話。晉平公還以為自己聽錯了,就說:“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你推薦他去當軍尉,就不怕別人說你徇私情?”祁黃羊說:“你問的是誰可以當軍尉,又不是問誰是我的兒子。我是誰勝任這個職務就推薦誰,不管他和我有沒有關系,怕什么閑話呢?”
晉平公很贊賞他的坦蕩,就說:“那好,就派祁午去吧!”就又任用了祁午,祁午果真非常稱職。
后來,
孔子。
聽了這件事,就感慨地說:“祁黃羊的話說得太好了!舉薦人才不回避跟自己有仇的人,也不回避自己的親生兒子,真是公而忘私啊!”
歷史故事大全100篇300字模板篇九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yōu)美。春秋時,楚國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xiàn)對各種事物的感受。老師知道后,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濤聲。伯牙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耳邊仿佛響起了大自然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但是無人能聽懂他的音樂,他感到十分的孤獨和寂寞,苦惱無比。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彈起琴來,琴聲悠揚,忽然他感覺到有人在聽他的琴聲,伯牙見一樵夫站在岸邊,即請樵夫上船,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道:"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xiàn)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動地說:知音。這樵夫就是鐘子期。后來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鐘子期的墳前撫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盡斷琴弦,終不復鼓琴。
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的美妙樂曲至今還縈繞在人們的心底耳邊,而那種知音難覓,知已難尋的故事卻世世代代上演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