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總結(jié),我們能夠看到自己的成長和不足,為個人發(fā)展提供參考和改進(jìn)的機(jī)會。在進(jìn)行總結(jié)之前,先對所要總結(jié)的內(nèi)容進(jìn)行分類和整理,以便更好地進(jìn)行梳理和歸納。小編精選了一些有關(guān)總結(jié)的范文,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些寫作的思路和方法。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摘抄篇一
:這是林語堂對蘇軾的評價,蘇軾屢遭排擠,一生坎坷,也是有其自身原因和缺點(diǎn)的,那就是我們常說的細(xì)節(jié)決定成敗,蘇軾是一個好爽的性格,往往在小事上犯糊涂而導(dǎo)致了知致命的錯誤。
4、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摘抄篇二
:有一句話說的非常好,人生就是一出戲,而每個人都是演員,而我們的人生,出處都是即興表演,沒有彩排,因此我們要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正面角色,當(dāng)這出大戲落幕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笑著離開。
10、在任何政治斗爭中,正人君子必?cái)?,而小人必占上風(fēng),因?yàn)檎司訛榈懒x而爭,而小人則為權(quán)力而爭,結(jié)果雙方必各得其所,好人去位,壞人得權(quán)。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摘抄篇三
人們有時也許會傻想,像蘇東坡這樣讓中國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應(yīng)該是他所處的時代的無上驕傲,他周圍的人一定會小心地珍惜他,虔誠地仰望他,總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煩吧?事實(shí)恰恰相反,越是超時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處的具體時代。中國世俗社會的機(jī)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揚(yáng)和轟傳一位文化名人的聲譽(yù),利用他、榨取他、引誘他,另一方面從本質(zhì)上卻把他視為異類,遲早會排拒他、糟踐他、毀壞他。起哄式的傳揚(yáng),轉(zhuǎn)化為起哄式的貶損,兩種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覬覦心態(tài),兩種起哄都與健康的文化氛圍南轅北轍。
蘇東坡到黃州來之前正陷于一個被文學(xué)史家稱為“烏臺詩獄”的案件中,這個案件的具體內(nèi)容是特殊的,但集中反映了文化名人在中國社會的普遍遭遇,很值得說一說。搞清了這個案件中各種人的面目,才能理解蘇東坡到黃州來究竟是突破了一個什么樣的包圍圈。
為了不使讀者把注意力耗費(fèi)在案件的具體內(nèi)容上,我們不妨先把案件的底交代出來。即便站在朝廷的立場上,這也完全是一個莫須有的可笑事件。一群大大小小的文化官僚硬說蘇東坡在很多詩中流露了對政府的不滿和不敬,方法是對他詩中的詞句和意象作上綱上線的推斷和詮釋,搞了半天連神宗皇帝也不太相信,在將信將疑之間幾乎不得已地判了蘇東坡的罪。在中國古代的皇帝中,宋神宗絕對是不算壞的,在他內(nèi)心并沒有迫害蘇東坡的任何企圖,他深知蘇東坡的才華,他的祖母光獻(xiàn)太皇太后甚至竭力要保護(hù)蘇東坡,而他又是非常尊重祖母意見的,在這種情況下,蘇東坡不是非常安全嗎?然而,完全不以神宗皇帝和太皇太后的意志為轉(zhuǎn)移,名震九州、官居太守的蘇東坡還是下了大獄。這一股強(qiáng)大而邪惡的力量,就很值得研究了。
這件事說來話長。在專制制度下的統(tǒng)治者也常常會擺出一種重視輿論的姿態(tài),有時甚至還設(shè)立專門在各級官員中找岔子、尋毛病的所謂諫官,充當(dāng)朝廷的耳目和喉舌。乍一看這是一件好事,但實(shí)際上弊端甚多。這些具有輿論形象的諫官所說的話,別人無法聲辨,也不存在調(diào)查機(jī)制和仲裁機(jī)制,一切都要賴仗于他們的私人品質(zhì),但對私人品質(zhì)的考察機(jī)制同樣也不具備,因而所謂輿論云云常常成為一種歪曲事實(shí)、顛倒是非的社會災(zāi)難。這就像現(xiàn)代的報(bào)紙如果缺乏足夠的職業(yè)道德又沒有相應(yīng)的法規(guī)制約,信馬由韁,隨意褒貶,受傷害者無處可以說話,不知情者卻誤以為白紙黑字是輿論所在,這將會給人們帶來多大的混亂!蘇東坡早就看出這個問題的嚴(yán)重性,認(rèn)為這種不受任何制約的所謂輿論和批評,足以改變朝廷決策者的心態(tài),又具有很大的政治殺傷力(“言及乘輿,則天子改容,事關(guān)廊廟,則宰相待罪”),必須予以警惕,但神宗皇帝由于自身地位的不同無法意識到這一點(diǎn)。沒想到,正是蘇東坡自己嘗到了他預(yù)言過的苦果,而神宗皇帝為了維護(hù)自己尊重輿論的形象,當(dāng)批評蘇東坡的言論幾乎不約而同地聚合在一起時,他也不能為蘇東坡講什么話了。
那么,批評蘇東坡的言論為什么會不約而同地聚合在一起呢?我想最簡要的回答是他弟弟蘇轍說的那句話:“東坡何罪?獨(dú)以名太高?!彼錾⑻懥?,能把四周的筆墨比得十分寒傖,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點(diǎn)狼狽,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腳地糟踐,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在這場可恥的圍攻中,一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當(dāng)了急先鋒。
他說是“無不”,也就是百分之百,無一遺漏。這種數(shù)量統(tǒng)計(jì)完全無法驗(yàn)證,卻能使注重社會名聲的神宗皇帝心頭一咯噔。
又如李定。這是一個曾因母喪之后不服孝而引起人們唾罵的高官,對蘇東坡的攻擊最兇。他歸納了蘇東坡的許多罪名,但我仔細(xì)鑒別后發(fā)現(xiàn),他特別關(guān)注的是蘇東坡早年的貧寒出身、現(xiàn)今在文化界的地位和社會名聲。這些都不能列入犯罪的范疇,但他似乎壓抑不住地對這幾點(diǎn)表示出最大的憤慨。說蘇東坡“起于草野垢賤之余”,“初無學(xué)術(shù),濫得時名”,“所為文辭,雖不中理,亦足以鼓動流俗”,等等。蘇東坡的出身引起他的不服且不去說它,硬說蘇東坡不學(xué)無術(shù)、文辭不好,實(shí)在使我驚訝不已。但他不這么說也就無法斷言蘇東坡的社會名聲和世俗鼓動力是“濫得”。總而言之,李定的攻擊在種種表層動機(jī)下顯然埋藏著一個最深秘的原素:妒忌。無論如何,詆毀蘇東坡的學(xué)問和文采畢竟是太愚蠢了,這在當(dāng)時加不了蘇東坡的罪,而在以后卻成了千年笑柄。但是妒忌一深就會失控,他只會找自己最痛恨的部位來攻擊,已顧不得哪怕是裝裝樣子的可信性和合理性了。
又如王珪。這是一個跋扈和虛偽的老人。他憑著資格和地位自認(rèn)為文章天下第一,實(shí)際上他寫詩作文繞來繞去都離不開“金玉錦繡”這些字眼,大家暗暗掩口而笑,他還自我感覺良好?,F(xiàn)在,一個后起之秀蘇東坡名震文壇,他當(dāng)然要想盡一切辦法來對付。有一次他對皇帝說:“蘇東坡對皇上確實(shí)有二心?!被实蹎枺骸昂我砸姷茫俊彼e出蘇東坡一首寫檜樹的詩中有“蟄龍”二字為證,皇帝不解,說:“詩人寫檜樹,和我有什么關(guān)系?”他說:“寫到了龍還不是寫皇帝嗎?”皇帝倒是頭腦清醒,反駁道:“未必,人家叫諸葛亮還叫臥龍呢!”這個王珪用心如此低下,文章能好到哪兒去呢?更不必說與蘇東坡來較量了。幾縷白發(fā)有時能夠冒充師長、掩飾邪惡,卻欺騙不了歷史。歷史最終也沒有因?yàn)槟挲g把他的名字排列在蘇東坡的前面。
又如李宜之。這又是另一種特例,做著一個芝麻綠豆小官,在安徽靈璧縣聽說蘇東坡以前為當(dāng)?shù)匾粋€園林寫的一篇園記中有勸人不必?zé)嶂杂谧龉俚脑~句,竟也寫信給皇帝檢舉揭發(fā),并分析說這種思想會使人們?nèi)鄙龠M(jìn)取心,也會影響取士??磥磉@位李宜之除了心術(shù)不正之外,智力也大成問題,你看他連誣陷的口子都找得不倫不類。但是,在沒有理性法庭的情況下,再愚蠢的指控也能成立,因此對散落全國各地的李宜之們構(gòu)成了一個鼓勵。為什么檔次這樣低下的人也會擠進(jìn)來圍攻蘇東坡?當(dāng)代蘇東坡研究者李一冰先生說得很好:“他也來插上一手,無他,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官,若能參加一件扳倒名人的大事,足使自己增重?!睆哪撤N意義上說,他的這種目的確實(shí)也部分地達(dá)到了,例如我今天寫這篇文章竟然還會寫到李宜之這個名字,便完全是因?yàn)樗麉⑴c了對蘇東坡的圍攻,否則他沒有任何理由被哪怕是同一時代的人寫在印刷品里。我的一些青年朋友根據(jù)他們對當(dāng)今世俗心理的多方位體察,覺得李宜之這樣的人未必是為了留名于歷史,而是出于一種可稱作“砸窗了”的惡作劇心理。晚上,一群孩子站在一座大樓前指指點(diǎn)點(diǎn),看誰家的窗子亮就揀一塊石子扔過去,談不上什么目的,只圖在幾個小朋友中間出點(diǎn)風(fēng)頭而已。我覺得我的青年朋友們把李宜之看得過于現(xiàn)代派、也過于城市化了。李宜之的行為主要出于一種政治投機(jī),聽說蘇東坡有點(diǎn)麻煩,就把麻煩鬧得大一點(diǎn),反正對內(nèi)不會負(fù)道義責(zé)任,對外不會負(fù)法律責(zé)任,樂得投井下石,撐順風(fēng)船。這樣的人倒是沒有膽量像李定、舒亶和王珪那樣首先向一位文化名人發(fā)難,說不定前兩天還在到處吹噓在什么地方有幸見過蘇東坡、硬把蘇東坡說成是自己的朋友甚至老師呢。
又如——我真不想寫出這個名字,但再一想又沒有諱避的理由,還是寫出來吧:沈括。這位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上占有不小地位的著名科學(xué)家也因忌妒而陷害過蘇東坡,用的手法仍然是檢舉揭發(fā)蘇東坡詩中有譏諷政府的傾向。如果他與蘇東坡是政敵,那倒也罷了,問題是他們曾是好朋友,他所檢舉揭發(fā)的詩句,正是蘇東坡與他分別時手錄近作送給他留作紀(jì)念的。這實(shí)在太不是味道了。歷史學(xué)家們分析,這大概與皇帝在沈括面前說過蘇東坡的好話有關(guān),沈括心中產(chǎn)生了一種默默的對比,不想讓蘇東坡的文化地位高于自己。另一種可能是他深知王安石與蘇東坡政見不同,他投注投到了王安石一邊。但王安石畢竟也是一個講究人品的文化大師,重視過沈括,但最終卻得出這是一個不可親近的小人的結(jié)論。當(dāng)然,在人格人品上的不可親近,并不影響我們對沈括科學(xué)成就的肯定。
圍攻者還有一些,我想舉出這幾個也就差不多了,蘇東坡突然陷入困境的原因已經(jīng)可以大致看清,我們也領(lǐng)略了一組有可能超越時空的“文化群小”的典型。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要單獨(dú)搞倒蘇東坡都是很難的,但是在社會上沒有一種強(qiáng)大的反誹謗、反誣陷機(jī)制的情況下,一個人探頭探腦的冒險會很容易地招來一堆湊熱鬧的人,于是七嘴八舌地組合成一種偽輿論,結(jié)果連神宗皇帝也對蘇東坡疑惑起來,下旨說查查清楚,而去查的正是李定這些人。
蘇東坡開始很不在意。有人偷偷告訴他,他的詩被檢舉揭發(fā)了,他先是一怔,后來還瀟灑、幽默地說:“今后我的詩不愁皇帝看不到了?!钡聭B(tài)的發(fā)展卻越來越不瀟灑,1079年7月28日,朝廷派人到湖州的州衙來逮捕蘇東坡,蘇東坡事先得知風(fēng)聲,立即不知所措。文人終究是文人,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從氣勢洶洶的樣子看,估計(jì)會處死,他害怕了,躲在后屋里不敢出來,朋友說躲著不是辦法,人家已在前面等著了,要躲也躲不過。正要出來他又猶豫了,出來該穿什么服裝呢?已經(jīng)犯了罪,還能穿官服嗎?朋友說,什么罪還不知道,還是穿官服吧。蘇東坡終于穿著官服出來了,朝廷派來的差官裝模作樣地半天不說話,故意要演一個壓得人氣都透不過來的場面出來。蘇東坡越來越慌張,說:“我大概把朝廷惹惱了,看來總得死,請?jiān)试S我回家與家人告別?!辈罟僬f“還不至于這樣”,便叫兩個差人用繩子捆扎了蘇東坡,像驅(qū)趕雞犬一樣上路了。家人趕來,號啕大哭,湖州城的市民也在路邊流淚。
長途押解,猶如一路示眾,可惜當(dāng)時幾乎沒有什么傳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認(rèn)識這就是蘇東坡。貧瘠而愚昧的國土上,繩子捆扎著一個世界級的偉大詩人,一步步行進(jìn)。蘇東坡在示眾,整個民族在丟人。
全部遭遇還不知道半點(diǎn)起因,蘇東坡只怕株連親朋好友,在途經(jīng)太湖和長江時都想投水自殺,由于看守嚴(yán)密而未成。當(dāng)然也很可能成,那末,江湖淹沒的將是一大截特別明麗的中華文明。文明的脆弱性就在這里,一步之差就會全盤改易,而把文明的代表者逼到這一步之差境地的則是一群小人。一群小人能做成如此大事,只能歸功于中國的獨(dú)特國情。
小人牽著大師,大師牽著歷史。小人順手把繩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師和歷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國文化史,有很長時間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擠眉弄眼的小人。
究竟是什么罪?審起來看!
怎么審?打!
一位官員曾關(guān)在同一監(jiān)獄里,與蘇東坡的牢房只有一墻之隔,他寫詩道:
遙憐北戶吳興守,詬辱通宵不忍聞。
通宵侮辱、摧殘到了其他犯人也聽不下去的地步,而侮辱、摧殘的對象竟然就是蘇東坡!
請?jiān)试S我在這里把筆停一下。我相信一切文化良知都會在這里顫栗。中國幾千年間有幾個像蘇東坡那樣可愛、高貴而有魅力的人呢?但可愛、高貴、魅力之類往往既構(gòu)不成社會號召力也構(gòu)不成自我衛(wèi)護(hù)力,真正厲害的是邪惡、低賤、粗暴,它們幾乎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所向無敵?,F(xiàn)在,蘇東坡被它們抓在手里搓捏著,越是可愛、高貴、有魅力,搓捏得越起勁。溫和柔雅如林間清風(fēng)、深谷白云的大文豪面對這徹底陌生的語言系統(tǒng)和行為系統(tǒng),不可能作任何像樣的辯駁,他一定變得非常笨拙,無法調(diào)動起碼的言語,無法完成簡單的邏輯。他在牢房里的應(yīng)對,絕對比不過一個普通的盜賊。因此審問者們憤怒了也高興了,原來這么個大名人竟是草包一個,你平日的滔滔文辭被狗吃掉了?看你這副熊樣還能寫詩作詞?純粹是抄人家的吧?接著就是輪番撲打,詩人用純銀般的嗓子哀號著,哀號到嘶啞。這本是一個只需要哀號的地方,你寫那么美麗的詩就已荒唐透頂了,還不該打?打,打得你淡妝濃抹,打得你乘風(fēng)歸去,打得你密州出獵!
他一心想著死。他覺得連累了家人,對不起老妻,又特別想念弟弟。他請一位善良的獄卒帶了兩首詩給蘇轍,其中有這樣的句子:“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dú)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又結(jié)來生未了因?!甭窆堑牡攸c(diǎn),他希望是杭州西湖。
不是別的,是詩句,把他推上了死路。我不知道那些天他在鐵窗里是否抱怨甚至痛恨詩文。沒想到,就在這時,隱隱約約地,一種散落四處的文化良知開始匯集起來了,他的詩文竟然在這危難時分產(chǎn)生了正面回應(yīng),他的讀者們慢慢抬起了頭,要說幾句對得起自己內(nèi)心的話了。很多人不敢說,但畢竟還有勇敢者;他的朋友大多躲避,但畢竟還有俠義人。
杭州的父老百姓想起他在當(dāng)?shù)刈龉贂r的種種美好行跡,在他入獄后公開做了解厄道場,求告神明保佑他;獄卒梁成知道他是大文豪,在審問人員離開時盡力照顧生活,連每天晚上的洗腳熱水都準(zhǔn)備了;他在朝中的朋友范鎮(zhèn)、張方平不怕受到牽連,寫信給皇帝,說他在文學(xué)上“實(shí)天下之奇才”,希望寬大;他的政敵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禮也仗義執(zhí)言,對皇帝說:“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言語罪人”,如果嚴(yán)厲處罰了蘇東坡,“恐后世謂陛下不能容才”。最有趣的是那位我們上文提到過的太皇太后,她病得奄奄一息,神宗皇帝想大赦犯人來為她求壽,她竟說:“用不著去赦免天下的兇犯,放了蘇東坡一人就夠了!”最直截了當(dāng)?shù)氖钱?dāng)朝左相吳充,有次他與皇帝談起曹操,皇帝對曹操評價不高,吳充立即接口說:“曹操猜忌心那么重還容得下禰衡,陛下怎么容不下一個蘇東坡呢?”
對這些人,不管是獄卒還是太后,我們都要深深感謝。他們比研究者們更懂得蘇東坡的價值,就連那盆洗腳水也充滿了文化的熱度。
據(jù)王鞏《甲申雜記》記載,那個帶頭誣陷、調(diào)查、審問蘇東坡的李定,整日得意洋洋,有一天與滿朝官員一起在崇政殿的殿門外等候早朝時向大家敘述審問蘇東坡的情況,他說:“蘇東坡真是奇才,一二十年前的詩文,審問起來都記得清清楚楚!”他以為,對這么一個轟傳朝野的著名大案,一定會有不少官員感興趣,但奇怪的是,他說了這番引逗別人提問的話之后,沒有一個人搭腔,沒有一個人提問,崇政殿外一片靜默。他有點(diǎn)慌神,故作感慨狀,嘆息幾聲,回應(yīng)他的仍是一片靜默。這靜默算不得抗?fàn)帲菜悴坏幂浾?,但著?shí)透著點(diǎn)兒高貴。相比之下,歷來許多誣陷者周圍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不負(fù)責(zé)任的熱鬧,以嘈雜助長了誣陷。
就在這種情勢下,皇帝釋放了蘇東坡,貶謫黃州。黃州對蘇東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摘抄篇四
如果說有誰最與百姓為友,誰的詩最樸實(shí),誰最生性愛開玩笑,誰是最仁慈的官員,那便是蘇東坡了。
蘇東坡亦名蘇軾,一生可謂坎坷,青年時中進(jìn)士,后又因王安石而謫居黃州,元祐年間因太后攝政,步步進(jìn)升,是朝庭的翰林學(xué)士,后又因反對派掌政,一貶再貶直至海南儋州謫居,窮苦之至,太后再次攝政,用她獨(dú)具慧眼發(fā)現(xiàn)了蘇東坡的才華,在徽宗年間,調(diào)升至常州,因已垂垂老已逝世在途中。
他最大的優(yōu)點(diǎn)是樂觀、行善,這卻也是他最大的之缺點(diǎn)。因?yàn)樗^分了,沒能識破小人。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他的眼里沒有任何壞人,導(dǎo)致媚顏奴骨之輩對他打擊至深,雖為一朝忠臣,卻不能安己,這又有何用?我覺得,所謂忠臣,不僅要忠于皇,亦要忠于己,才是立根之本,否則滿肚子好計(jì)良言卻不和時宜。太過強(qiáng)烈的愛國之情了,導(dǎo)至最后在朝庭上竟孤立無援單槍匹馬為百姓所付出,太浪費(fèi)!依我看,因找對火候,該下手時出狠點(diǎn),不有半分軟弱,言則保己打敵,不言則守口如瓶,讓敵人找不到任何可趁之機(jī)。
可蘇東坡正好相反,因?yàn)槭窃娙?,把自己的忠腸散于詩中,包含攻擊諷刺,這使政敵奸臣搞文字獄,這里的字有忌諱,那個字角觸犯圣上……,使得很長一段時間蘇東坡不得翻身。但也許正是他的這種執(zhí)著,這種慈善樂觀的風(fēng)格詩文,使他的名聲越來越大,朝庭立即壓迫他,可他卻更出名了,人人都以多有他的詩文而相夸,士大夫不能誦東坡詩,竟覺氣索,可謂膾炙人口。
讓人覺得有趣的一點(diǎn)是,那些個宋朝之太后卻總是充當(dāng)蘇軾的救命星,每當(dāng)他窮苦之極,沒落之極,太后一掌政便步步高升,朝政整治一新,也是宋朝國家的大救星,還因太后們,那些奸人侫臣才得已平息。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yīng)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對無言,惟有淚千行。了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如果說,這一首家喻戶曉的《江城子記夢》讓我第一次認(rèn)識了蘇軾,那么林語堂老先生的《蘇東坡傳》則讓我更深入地了解了這位傳奇人物的一生。
林語堂先生在文學(xué)方面的造詣自然是極深的,而他筆下的東坡更是栩栩如生,讓我仿佛回到了一千年前,看到了那個文學(xué)偉人的跌宕起伏。
現(xiàn)在人們評價一個人,第一個看的已并非是其成就,而是他的品格。自然,蘇東坡的美名能夠流傳至今,自然也與他的人格魅力無不關(guān)系。
蘇東坡是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作者概括他一個悲天憫人的道德家,一個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個散文家,一個新派畫家,一個偉大的書法家,一個釀酒的實(shí)驗(yàn)者,一個工程師,一個假道學(xué)的反對派,一個瑜伽術(shù)修煉者,一個佛教徒,一個士大夫,一個皇帝的秘書,一個飲酒成癖者,一個心腸慈悲的法官,一個政治上的堅(jiān)持己見者,一個月下的漫步者,一個詩人,一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然而在我看來,蘇東坡遠(yuǎn)不是這幾個詞能夠概括的。林語堂老先生也說,他是自己“萬分傾倒”,卻又“望塵莫及”的。如果硬要我用一個詞來形容蘇東坡,那應(yīng)該是充滿浩然之氣。
浩然之氣是與生俱來的,從某種角度來講,你有沒有浩然之氣,就決定了你有沒有成就,他會在生活中逐漸顯露出來的。正如蘇東坡在《潮州韓文公廟牌》中說的:“浩然之氣,不宜行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顧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岳,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fù)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p>
這本書我總共讀了兩個星期,每每沉浸其中,我就好像有一雙翅膀。就飛翔在蘇東坡的上方,注視著他,與他同樂同悲。但奇怪的是,我一直沒有完整的想象出過蘇東坡的相貌,只有一個高大的背影?;蛟S是正如作者所說:我們一直在追隨觀察一個具有偉大思想,偉大心靈的偉人的生活,這種思想與心靈,不過在這個人間世上偶然呈現(xiàn),曇花一現(xiàn)而已。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那才是萬古不朽的。
《蘇東坡傳》里提到過曾有一天飯后,蘇東坡捧腹踱步,問道:“我肚子里是些什么?”侍者們分別說,滿腹都是文章、識見。而他的侍妾朝云卻說:“學(xué)士一肚子不合時宜。”蘇東坡捧腹大笑,連勝稱是。
“不合時宜”就是蘇東坡獨(dú)有個性。
蘇東坡一生幾乎從沒做過大官,這絕不是他的才華不夠,而是靈感來的總是不合時宜。在宋朝那個做任何事都需要小心翼翼的時代,像蘇東坡那樣,顯然是不明智的。他也不是不明白,只是生性豪爽的他怎么能忍住自己的心里話呢?明明有能力卻不被重用反而被一貶再貶,縱然是蘇東坡也會對這個社會無奈吧?太多人的眼里容不下他啊!即使是他隨手送給朋友的詩詞也會遭到別人的輿論。
“伏念臣性資頑鄙……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隋新進(jìn)。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yǎng)小民。”蘇東坡這樣說過。
“新進(jìn)”一詞,在王安石口中是指突然升遷的無能后輩。在朝為官的卻誤認(rèn)為是蘇東坡不信任他們,認(rèn)為他們必會在朝廷造反。(雖然是事實(shí),但被人一語道破也沒面子。)于是,眾怒難犯,就是皇帝也不能放著那么多人的抗議。蘇東坡的“不合時宜”終究還是害了他,自己被官兵追捕,朋友們被牽連。對那些酒肉朋友,他表示后悔,但對他的知心朋友,他卻表示絕不后悔。對社會現(xiàn)狀作出正確評論的蘇東坡,有什么理由要后悔?好在后來有兩首送給子由的詩傳到了了皇上手上,他見子瞻措辭悲慘,這才使蘇東坡的案子雖有御史強(qiáng)大的壓力,但是最后卻判得很輕。這也許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蘇東坡的“不合時宜”幫了他。
蘇東坡總是受到歷代皇后的庇護(hù)。元佑年間,朝廷在短時間內(nèi)使蘇東坡升至第三級翰林。不過蘇東坡似乎從來沒有想過要做大官——元柏四年三月十一日,在蘇東坡懇請之下,朝廷終于降了他的職位,讓他出任杭州太守。
蘇東坡的不合時宜大概是他唯一的缺點(diǎn)了吧。在元佑八年的秋天,蘇東坡的兩個守護(hù)神相繼離世,自那以后蘇東坡的倒霉日子又開始了。直到他六十四歲去世的時候,一切才全部結(jié)束。
終了。世上再沒有第二個像蘇東坡這樣不合時宜的偉人了。再沒有了……。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摘抄篇五
:蘇軾遭迫害,最終被流放到海南島,而宋代,海南島還是荒蕪之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蠻荒之地,尚未開化,但他能夠隨遇而安,抱著福禍相依的人生態(tài)度,活得逍遙自在,是需要我們學(xué)習(xí)的。
6、敢于玩弄自己性命的人自然敢取別人的性命。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摘抄篇六
《蘇東坡傳》被譽(yù)為20世紀(jì)四大傳記之一。在林語堂筆下,講千年前的蘇東坡的故事娓娓道來,隨著林語堂的筆觸,一個生動形象的蘇東坡向我們走來。下面是本站小編向各位推薦的蘇東坡傳。
摘抄,希望對各位能有所幫助!
《蘇東坡傳》被譽(yù)為20世紀(jì)四大傳記之一。在林語堂筆下,講千年前的蘇東坡的故事娓娓道來,這是一位豁達(dá)樂觀的智者,天才橫溢,是樂天達(dá)觀隨遇而安的偉人,隨著林語堂的筆觸,一個生動形象的蘇東坡向我們走來。
中國文化史上,蘇東坡無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yōu)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對于。
詩詞。
文賦書法繪畫,蘇東坡幾乎無一不精,無一不能。
散文。
方面的“唐宋八大家”,蘇軾位居其列。
宋詞。
方面有“蘇辛”之說,蘇軾開創(chuàng)了豪放派的詞風(fēng)。書法上宋四家的“蘇黃米蔡”蘇軾排名第一,行揩《前赤壁賦》、行書《黃州寒食帖》享譽(yù)書史。蘇軾的畫是文人畫的典型代表,他明確提出“詩畫一律”的概念,林語堂評價說:“蘇東坡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則是由于他對自己的主張?jiān)瓌t,始終堅(jiān)定而不移,二則由于他詩文書畫藝術(shù)上的卓絕之美?!?/p>
從人生經(jīng)歷上看,蘇東坡的遭遇坎坷、磨難深重,亦十分罕見?!笆朗乱粓龃髩簦松鷰锥刃聸觥?。33歲時蘇東坡一度進(jìn)入中央政權(quán)的中心,但很快由于政見不合,他便開始了大半生的顛沛流離,但一生也未能逃離波譎云詭的政治漩渦。35歲時他正當(dāng)盛年,被貶往杭州任通判,從此開始了惡夢般的貶謫流放生活,按時間順序大致排列如下:密州、徐州、湖州、黃州、登州、穎州、揚(yáng)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這個路線圖總的趨勢是離政治中心越來越遠(yuǎn),而離黎民百無恥政客的中傷、流言、攻擊、陷害,他不屑反駁與回?fù)?,只是莞爾一笑,然后收拾收拾行李奔赴下一個流放地。在惠州的松風(fēng)閣流連漫步時,他想到的是“此間有什么歇不得處”,能放下的是個人恩怨以及功名利祿。而百姓萬民之憂樂卻總是掛在他的心間。興修水利、賑濟(jì)災(zāi)民、減免租稅、平反冤情、為民請命……每到一地,蘇東坡總是造福一方。所以,林語堂稱他是“百姓之友”。他把任何一個流放地都當(dāng)。
作文。
化傳播的場所?!坝盐骱任髯樱瓓y濃抹總相宜”,杭州西湖因東坡而靈動,而“蘇堤春曉”成為西湖十景之首。他把長江邊的荒僻之地黃州打造成一座文化高地,“東坡赤壁”由此名揚(yáng)天下?;葜莸摹坝袼憽?、徐州的“放鶴亭”、揚(yáng)州“三過平山堂”,莫不浸潤著蘇東坡的曠世情懷。
誰說的和原話都記不得了,大意是傳播中國文化就要像林語堂一樣,他是能用英文寫作的少數(shù)中國作家。此前我只讀過林語堂的一些文章,全本的書這是第一次讀。選了他的《蘇東坡傳》??戳饲把运麑μK東坡的喜愛,我就完全可以確信,這是一本一等的書,畢竟作者的全部熱情都在其中。
說到大才子,唐,想到的第一個大多是李白;宋,想到的第一個大多是蘇軾。從流傳的民間小故事里,可以看出李白和蘇軾這兩個天才的些許不同。李白,或是下水捉月,或是騎鯨飛升,或是粲花之論,或是力士脫靴貴妃捧硯,無不帶有濃濃的仙氣和浪漫色彩。人們心中,李白是學(xué)不來的,他的浩蕩才氣和仙氣絕無可復(fù)制性,五千年,只出了一個李白。而蘇軾則不然,他修的河堤叫蘇堤,研究出的做豬肉的法子叫東坡肉,還有個了杜撰的妹妹蘇小妹,還常常和佛印調(diào)笑嬉鬧。是如果說李白是活在天上,那么蘇軾就活在人間,他更真實(shí),更可親。
李白那樣的仙氣不能復(fù)制,東坡那樣的魅力同樣是無法復(fù)制的。用儒家的精神入世,用道家的精神出世,用佛家的精神超脫,他完美的詮釋著宋代文人儒釋道三家融合的趨勢,是北宋文人最精彩的一位。我最敬佩東坡的是他的真曠放,他不像陶潛一樣把出世作為無法實(shí)現(xiàn)人生抱負(fù)的末選,也不像辛棄疾一樣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在蘇軾的眼中,世上沒有壞人,一切都很美好,不管是流放還是牢獄,似乎都不能成為擊倒他的箭矢。謫居黃州,沒錢買別的肉,就買當(dāng)?shù)刈畋阋说呢i肉,專心研究怎么做的才能做的好吃,又發(fā)配到嶺南,一片蠻荒之地,也能因?yàn)橛欣笾梢猿?,便一笑置之?/p>
讀完后對照林語堂的一些事跡,不免覺得兩個人有很多相通之處,我想林語堂為蘇東坡作傳,大概也是因?yàn)樘K東坡是他希望達(dá)到的境界,自勉也勉勵后人吧。
日月經(jīng)天,江河行地。歷史在時光的沙漏中一點(diǎn)一點(diǎn)溜走,漸漸被掩埋,當(dāng)我們回首時,已經(jīng)了無痕跡。然而當(dāng)我們真正去聆聽和撫摸這塵封的記憶時,卻總有那么一個名字在浩瀚的歷史天空中響徹回蕩。
往事如煙,似水流年,卻帶不走這樣一個熟悉的名字,一個為人所傳誦,為人所敬仰,為人所品味的名字——蘇軾。
蘇東坡永遠(yuǎn)是一個謎。他是一個政治家,一個大文豪,一個月夜徘徊者……而這并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蘇東坡一生坎坷,縱然歷“烏臺詩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苦痛,“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這是何等灑脫。“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是何等坦然。蘇東坡昂然挺立,捋須而笑,他的心靈完全向自然敞開,承受靈性的誘惑,以心靈的真實(shí)來體驗(yàn)生命的過程。
但正像林語堂稱其為樂天派一樣,似乎是沒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蘇東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懼的,他敢于說:“我做華堂上,不該麋鹿姿?!彼矣谙虻弁踔毖躁愂觯骸翱琳陀诨ⅰ!绷终Z堂評價蘇東坡說:“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闭且?yàn)樘K東坡人格中那豁達(dá)樂觀的一面,他的詩詞奔放靈動,豪放不羈?!按蠼瓥|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北澈螅窃娙藦V袤千里的豁達(dá)胸襟。
他至情至性。一生交友無數(shù),知己遍天下,兄弟對他情深厚重,妻子對他關(guān)愛有加?!笆晟纼擅C!?,悼念亡妻凄婉哀傷。他熱愛生活,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說數(shù)樁。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更是留下了“東坡肉”以傳后世。
他的一生似一陣清風(fēng)。
蘇東坡一生都追求著這樣的浩然正氣,他不偏執(zhí),不狹隘,在王安石一黨掌權(quán)時,在各地都積極推行新法時,蘇東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來指責(zé)新政,結(jié)果被貶謫;而在新法被全面廢除時,他依舊沒有嚴(yán)格執(zhí)行,他留下了他認(rèn)為對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貴所不容哈佛凌晨四點(diǎn)半讀書筆記哈佛凌晨四點(diǎn)半讀書筆記。但是一代大師終于還是走了,走在了北歸途中,但即是面對死亡,他走的依然坦然,可以不念西天,不念來生。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林語堂先生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笔堑模K東坡為文人留下了千古標(biāo)桿,他為世人留下了至情至性的靈魂。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摘抄篇七
:這句話讓我們讀出蘇軾的樂天性格,從蘇軾的詞中,我們就可以讀出他灑脫不羈的性格,但這對于搞政治來說確實(shí)不利的,政客需要隱忍,需要韜光養(yǎng)晦,而蘇軾是一個鋒芒畢露的人。
5、蘇東坡能夠到處快樂滿足,就是因?yàn)樗诌@種幽默的看法。后來他被貶謫到中國本土之外的瓊崖海島,當(dāng)?shù)責(zé)o醫(yī)無藥,他告訴朋友說:“每念京師無數(shù)人喪生于醫(yī)師之手,予頗自慶幸?!?/p>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摘抄篇八
:這句話是對深厚友誼的闡述,在我們的生活中,真正的朋友一定是極少數(shù),因?yàn)橛颜x是需要經(jīng)得起考驗(yàn)的,即便是不通信交流,在心里也會彼此惺惺相惜。
2、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摘抄篇九
我非常喜歡讀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前后讀過多少遍都記不清了,但每次總覺得語堂先生把蘇東坡在黃州的境遇和心態(tài)寫得太理想了。語堂先生酷愛蘇東坡的黃州詩文,因此由詩文渲染開去,由酷愛渲染開去,渲染得通體風(fēng)雅、圣潔。其實(shí),就我所知,蘇東坡在黃州還是很凄苦的,優(yōu)美的詩文,是對凄苦的掙扎和超越。
蘇東坡在黃州的生活狀態(tài),已被他自己寫給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說: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
我初讀這段話時十分震動,因?yàn)檎l都知道蘇東坡這個樂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日復(fù)一日的應(yīng)酬,連篇累牘的唱和,幾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內(nèi)容,他一半是為朋友們活著。但是,一旦出事,朋友們不僅不來信,而且也不回信了。他們都知道蘇東坡是被冤屈的,現(xiàn)在事情大體已經(jīng)過去,卻仍然不愿意寫一兩句哪怕是問候起居的安慰話。蘇東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絕倫、光照中國書法史的筆墨寫成的信,千辛萬苦地從黃州帶出去,卻換不回一丁點(diǎn)兒友誼的信息。我相信這些朋友都不是壞人,但正因?yàn)椴皇菈娜?,更讓我深長地嘆息??偠灾?,原來的世界已在身邊轟然消失,于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跡于樵夫漁民間不被人認(rèn)識。本來這很可能換來輕松,但他又覺得遠(yuǎn)處仍有無數(shù)雙眼睛注視著自己,他暫時還感覺不到這個世界對自己的詩文仍有極溫暖的回應(yīng),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這封無關(guān)宏旨的信,他也特別注明不要給別人看。日常生活,在家人接來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覺,晚上一個人出去溜達(dá),見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絕不喝多,怕醉后失言。
他真的害怕了嗎?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煩,而絕不怕大義凜然地為道義、為百姓,甚至為朝廷、為皇帝捐軀。他經(jīng)過“烏臺詩案”已經(jīng)明白,一個人蒙受了誣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個道理來,你找不到慷慨陳詞的目標(biāo),你抓不住從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個義無反顧的英雄,不知怎么一來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個堅(jiān)貞不屈的烈士,鬧來鬧去卻成了一個深深懺悔的俘虜。無法洗刷,無處辯解,更不知如何來提出自己的抗議,發(fā)表自己的宣言。這確實(shí)很接近有的學(xué)者提出的“醬缸文化”,一旦跳在里邊,怎么也抹不干凈。蘇東坡怕的是這個,沒有哪個高品位的文化人會不怕。但他的內(nèi)心實(shí)在仍有無畏的一面,或者說災(zāi)難使他更無畏了。他給李常的信中說:
吾儕雖老且窮,而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直須談笑于死生之際?!m懷坎壇于時,遇事有可遵主澤民者,便忘軀為之,禍福得喪,付與造物。
這么真誠的勇敢,這么灑脫的情懷,出自天真了大半輩子的蘇東坡筆下,是完全可以相信的,但是,讓他在何處做這篇人生道義的大文章呢?沒有地方,沒有機(jī)會,沒有觀看者也沒有裁決者,只有一個把是非曲直忠奸善惡染成一色的大醬缸。于是,蘇東坡剛剛寫了上面這幾句,支頤一想,又立即加一句:此信看后燒毀。
這是一種真正精神上的孤獨(dú)無告,對于一個文化人,沒有比這更痛苦的了。那闕著名的“卜算子”,用極美的意境道盡了這種精神遭遇: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dú)往來?縹渺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正是這種難言的孤獨(dú),使他徹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鬧,去尋找無言的山水,去尋找遠(yuǎn)逝的古人。在無法對話的地方尋找對話,于是對話也一定會變得異乎尋常。像蘇東坡這樣的靈魂竟然寂然無聲,那么,遲早總會突然冒出一種宏大的奇跡,讓這個世界大吃一驚。
然而,現(xiàn)在他即便寫詩作文,也不會追求社會轟動了。他在寂寞中反省過去,覺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華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樹木靠著瘦瘤取悅于人,一塊石頭靠著暈紋取悅于人,其實(shí)能拿來取悅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們的毛病所在,它們的正當(dāng)用途絕不在這里。我蘇東坡三十余年來想博得別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項(xiàng)所在,例如從小為考科舉學(xué)寫政論、策論,后來更是津津樂道于考論歷史是非、直言陳諫曲直,做了官以為自己真的很懂得這一套了,洋洋自得地炫耀,其實(shí)我又何嘗懂呢?直到一下子面臨死亡才知道,我是在炫耀無知。三十多年來最大的弊病就在這里?,F(xiàn)在終于明白了,到黃州的我是覺悟了的我,與以前的蘇東坡是兩個人。(參見李端叔書)。
蘇東坡的這種自省,不是一種走向乖巧的心理調(diào)整,而是一種極其誠懇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個真正的自己。他在無情地剝除自己身上每一點(diǎn)異己的成分,哪怕這些成分曾為他帶來過官職、榮譽(yù)和名聲。他漸漸回歸于清純和空靈,在這一過程中,佛教幫了他大忙,使他習(xí)慣于淡泊和靜定。艱苦的物質(zhì)生活,又使他不得不親自墾荒種地,體味著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這一切,使蘇東坡經(jīng)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shù)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于一場災(zāi)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xiāng)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幸好,他還不年老,他在黃州期間,是四十四歲至四十八歲,對一個男人來說,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還大有可為。中國歷史上,許多人覺悟在過于蒼老的暮年,換言之,成熟在過了季節(jié)的年歲,剛要享用成熟所帶來的恩惠,腳步卻已踉蹌蹣跚;與他們相比,蘇東坡真是好命。
引導(dǎo)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jīng)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chǎn)生。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摘抄篇十
《蘇東坡傳》被譽(yù)為20世紀(jì)四大傳記之一。以下是由本站pq小編為大家推薦的《蘇東坡傳》。
歡迎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
《蘇東坡傳》被譽(yù)為20世紀(jì)四大傳記之一。在林語堂筆下,講千年前的蘇東坡的故事娓娓道來,這是一位豁達(dá)樂觀的智者,天才橫溢,是樂天達(dá)觀隨遇而安的偉人,隨著林語堂的筆觸,一個生動形象的蘇東坡向我們走來。
中國文化史上,蘇東坡無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yōu)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對于。
詩詞。
文賦書法繪畫,蘇東坡幾乎無一不精,無一不能。
散文。
方面的“唐宋八大家”,蘇軾位居其列。
宋詞。
方面有“蘇辛”之說,蘇軾開創(chuàng)了豪放派的詞風(fēng)。書法上宋四家的“蘇黃米蔡”蘇軾排名第一,行揩《前赤壁賦》、行書《黃州寒食帖》享譽(yù)書史。蘇軾的畫是文人畫的典型代表,他明確提出“詩畫一律”的概念,林語堂評價說:“蘇東坡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則是由于他對自己的主張?jiān)瓌t,始終堅(jiān)定而不移,二則由于他詩文書畫藝術(shù)上的卓絕之美。”
從人生經(jīng)歷上看,蘇東坡的遭遇坎坷、磨難深重,亦十分罕見?!笆朗乱粓龃髩?,人生幾度新涼”。33歲時蘇東坡一度進(jìn)入中央政權(quán)的中心,但很快由于政見不合,他便開始了大半生的顛沛流離,但一生也未能逃離波譎云詭的政治漩渦。35歲時他正當(dāng)盛年,被貶往杭州任通判,從此開始了惡夢般的貶謫流放生活,按時間順序大致排列如下:密州、徐州、湖州、黃州、登州、穎州、揚(yáng)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這個路線圖總的趨勢是離政治中心越來越遠(yuǎn),而離黎民百無恥政客的中傷、流言、攻擊、陷害,他不屑反駁與回?fù)?,只是莞爾一笑,然后收拾收拾行李奔赴下一個流放地。在惠州的松風(fēng)閣流連漫步時,他想到的是“此間有什么歇不得處”,能放下的是個人恩怨以及功名利祿。而百姓萬民之憂樂卻總是掛在他的心間。興修水利、賑濟(jì)災(zāi)民、減免租稅、平反冤情、為民請命……每到一地,蘇東坡總是造福一方。所以,林語堂稱他是“百姓之友”。他把任何一個流放地都當(dāng)。
作文。
化傳播的場所?!坝盐骱任髯樱瓓y濃抹總相宜”,杭州西湖因東坡而靈動,而“蘇堤春曉”成為西湖十景之首。他把長江邊的荒僻之地黃州打造成一座文化高地,“東坡赤壁”由此名揚(yáng)天下?;葜莸摹坝袼憽?、徐州的“放鶴亭”、揚(yáng)州“三過平山堂”,莫不浸潤著蘇東坡的曠世情懷。
日月經(jīng)天,江河行地。歷史在時光的沙漏中一點(diǎn)一點(diǎn)溜走,漸漸被掩埋,當(dāng)我們回首時,已經(jīng)了無痕跡。然而當(dāng)我們真正去聆聽和撫摸這塵封的記憶時,卻總有那么一個名字在浩瀚的歷史天空中響徹回蕩。
往事如煙,似水流年,卻帶不走這樣一個熟悉的名字,一個為人所傳誦,為人所敬仰,為人所品味的名字——蘇軾。
蘇東坡永遠(yuǎn)是一個謎。他是一個政治家,一個大文豪,一個月夜徘徊者……而這并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蘇東坡一生坎坷,縱然歷“烏臺詩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苦痛,“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這是何等灑脫。“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是何等坦然。蘇東坡昂然挺立,捋須而笑,他的心靈完全向自然敞開,承受靈性的誘惑,以心靈的真實(shí)來體驗(yàn)生命的過程。
但正像林語堂稱其為樂天派一樣,似乎是沒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蘇東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懼的,他敢于說:“我做華堂上,不該麋鹿姿?!彼矣谙虻弁踔毖躁愂觯骸翱琳陀诨??!绷终Z堂評價蘇東坡說:“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正是因?yàn)樘K東坡人格中那豁達(dá)樂觀的一面,他的詩詞奔放靈動,豪放不羈?!按蠼瓥|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北澈螅窃娙藦V袤千里的豁達(dá)胸襟。
他至情至性。一生交友無數(shù),知己遍天下,兄弟對他情深厚重,妻子對他關(guān)愛有加。“十年生死兩茫?!?,悼念亡妻凄婉哀傷。他熱愛生活,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說數(shù)樁。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更是留下了“東坡肉”以傳后世。
他的一生似一陣清風(fēng)。
蘇東坡一生都追求著這樣的浩然正氣,他不偏執(zhí),不狹隘,在王安石一黨掌權(quán)時,在各。
地都積極推行新法時,蘇東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來指責(zé)新政,結(jié)果被貶謫;而在新法被全面廢除時,他依舊沒有嚴(yán)格執(zhí)行,他留下了他認(rèn)為對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貴所不容。但是一代大師終于還是走了,走在了北歸途中,但即是面對死亡,他走的依然坦然,可以不念西天,不念來生。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林語堂先生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笔堑?,蘇東坡為文人留下了千古標(biāo)桿,他為世人留下了至情至性的靈魂。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摘抄篇十一
:現(xiàn)代人越來越浮躁,怨天尤人之輩越來越多,這是因?yàn)樗麄儠x得不夠。就好比蘇軾,才華橫溢,卻一聲屢遭打壓和排擠,但他始終沒有灰心喪志,而是在坎坷的人生路上,練就了一身本領(lǐng),保持著樂觀的天性,成為名垂千古的文化大家。
3、蘇東坡是大事聰明,小事糊涂。但構(gòu)成人生的往往是許多小事,大事則少而經(jīng)久不見。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摘抄篇十二
:這句話非常激勵人心,是對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概述和總結(jié),我們遇到挫折,應(yīng)該壯大自身,因?yàn)樽屪约鹤儚?qiáng)就是對敵人最好的打擊,而不是用怨恨這種解決不了問題的心理。
8、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摘抄篇十三
:蘇東坡年少得志,考取榜眼,實(shí)際上應(yīng)該是狀元,如此才華遭受迫害,但他并沒有因此而灰心,用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和隨遇而安的思維讓自己在其他方面成為了名流千古的大家,值得我們用一生來學(xué)習(xí)。
9、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戲,只有落幕后才能判斷這出戲的好壞。